《Tampopo》
一直打算把筆記搬家,今天終於開始了。先吧一些創作搬過來,只後再動其他吧。新開始新氣象,第一是把電影也放進筆記的範圍、第二是加一點照片。希望大家喜歡。多謝支撐。
熟悉大江建三郎的讀者相信都會知道誰是伊丹十三。大江妻子的哥哥就是伊丹,而他們兩人亦是相識多年的好友。在《換取的孩子》中,我們也知道關於伊丹自殺事情…好吧,讓我們返回1985年,伊丹的《タンポポ》實在是非常好的電影,這個日文就是tampopo,大概是指蒲公英吧。
電影的主線是一個愛情喜劇格局。一位中年女子(tampopo)經營一間拉麵店,獨力照顧上小學的孩子,女主角在生活壓力下顯得吃了不討好,孩子被同學孤立,麵店生意淡薄。tampopo偶然下遇到一位貨車司機(goro),誰知貨車司機原來對拉麵素有研究,更為tampopo介紹一個又一個的隱世高手。房車司機原來是製麵高手,老拾荒者原來是湯料專家,單戀tampopo的醉漢則是店鋪設計師。在tampopo的努力下最後令麵店興旺起來,眾人亦回到日常生活去。
但電影的特色當然不止於此,故事的內容主要如此,但伊丹在電影主題上卻始終集中在食物這一主題上,對「吃」這一主題的關注,「吃」是甚麼呢?在電影中可以是經濟(麵店),可以是親情(電影最後的嬰兒吃母乳鏡頭),可以是有品味的代表(年青事務員在點吃法國菜是的在行表演),可以用以表達禮貌與文化差異(一班在學習吃西餐禮儀的女人在吃意粉時不停發出聲音,與日本傳統下吃拉麵要有聲的對照),可以是快樂和愛情、遊戲與性愛的表現(穿白西裝的男人與女人在酒店睡床上玩的性愛遊戲),在文學與電影中飲食一直是很重要的一環,但是真的放到文本中心作討論的就不真是有很多。阿城小說《棋王》、也斯的一些詩與小說《後殖民食物與愛情》也都有關於食物的探索。
初時想象伊丹十三也許是個既嚴肅又沉悶的導演,誰知嚴肅是對的,沉悶就真是猜錯了。
電影最後當然是Goro 與 tampopo 兩人就一起啦。
中秋節快樂
熟悉大江建三郎的讀者相信都會知道誰是伊丹十三。大江妻子的哥哥就是伊丹,而他們兩人亦是相識多年的好友。在《換取的孩子》中,我們也知道關於伊丹自殺事情…好吧,讓我們返回1985年,伊丹的《タンポポ》實在是非常好的電影,這個日文就是tampopo,大概是指蒲公英吧。
電影的主線是一個愛情喜劇格局。一位中年女子(tampopo)經營一間拉麵店,獨力照顧上小學的孩子,女主角在生活壓力下顯得吃了不討好,孩子被同學孤立,麵店生意淡薄。tampopo偶然下遇到一位貨車司機(goro),誰知貨車司機原來對拉麵素有研究,更為tampopo介紹一個又一個的隱世高手。房車司機原來是製麵高手,老拾荒者原來是湯料專家,單戀tampopo的醉漢則是店鋪設計師。在tampopo的努力下最後令麵店興旺起來,眾人亦回到日常生活去。
但電影的特色當然不止於此,故事的內容主要如此,但伊丹在電影主題上卻始終集中在食物這一主題上,對「吃」這一主題的關注,「吃」是甚麼呢?在電影中可以是經濟(麵店),可以是親情(電影最後的嬰兒吃母乳鏡頭),可以是有品味的代表(年青事務員在點吃法國菜是的在行表演),可以用以表達禮貌與文化差異(一班在學習吃西餐禮儀的女人在吃意粉時不停發出聲音,與日本傳統下吃拉麵要有聲的對照),可以是快樂和愛情、遊戲與性愛的表現(穿白西裝的男人與女人在酒店睡床上玩的性愛遊戲),在文學與電影中飲食一直是很重要的一環,但是真的放到文本中心作討論的就不真是有很多。阿城小說《棋王》、也斯的一些詩與小說《後殖民食物與愛情》也都有關於食物的探索。
初時想象伊丹十三也許是個既嚴肅又沉悶的導演,誰知嚴肅是對的,沉悶就真是猜錯了。
電影最後當然是Goro 與 tampopo 兩人就一起啦。
中秋節快樂
2 Comments:
早就要換吧,uhhooh太不穩定了。
換了新工作,再加上私務,我想你寫作的時間會更少,不過,請盡量抽點時間寫作吧。
是的,但我還是不懂用blogger的分類方法。
有時間也是留來寫論文,唉。
發佈留言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