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無題》
《無題》
你現在滿桌子都是未看的文章,還不曾應答的來信;還有在案頭上自己還在構思、看來難以完成的小說開頭。因為改功課的關係,你以經羅大岡羅莫晨的看很多很多遍了。但我告訴你,現在你看的,還是一些評論羅大岡的文字。不過,我只是想告訴你,這個人的詩我喜歡和為何喜歡,這應該不會太令你倒胃口。
納京高(Nat King Cole) 曾在他的名曲 Fly me to the moon 中,半開玩笑的說,「poetry use many words, to said a sample thing.」(詩總用很多的話說很簡單的事情。) 不閱讀詩的人常說詩是「廢話」,怕就是這個原因。一隻手掌,一支花,一隻歸鳥也能成為詩。寫尋常物事的詩是否就是「廢話」呢?當我們日常每天過活,無法回避的每天面對雜誌、電視、廣告、電玩中相類的事物。我們會發覺我們會對身邊的事情無法作出情感上的反應。SARS那時候每天的新聞報導,南亞海嘨的畫面,每天也出現幾十遍的時候。當時的我變得麻木不仁起來,常對住那些發脹的屍體的畫面在家中吃飯上網。在這個時候,是什麼來令我的情感回復「新鮮」起來的呢?是文學,是詩。一首詩,一種洗刷的感覺,對我來說和打了五小時籃球後回家後整個沉在浴江中的感覺差不多,清新但還是疲勞。詩永遠無助於日常生活,但沒有詩的人便連生活是否在生活也感覺不到。
羅大岡的詩很多是詠物的。像〈新春第一燕〉、〈白天鵝〉、〈蘋果三題〉、〈草菊〉、〈野果〉、〈蝸牛之歌〉等。在這些詠物的詩歌中,作者把感情和故事放了進去,這是他的一個特點。在〈新春第一燕〉中詩人借第一燕意象來借喻新生事物的勇敢可貴,〈白天鵝〉中用白天鵝借喻有高貴人性品質的護士。〈蝸牛之歌〉以蝸牛喻工作等。這當然不能說是什麼特色,但這是可說是他個人詩歌的一種創作起點。
羅大岡的詩中總有一種屬於他那個時代的積極品質,一種經歷太多人為災劫而生成的對人類善良面的信賴,這種明顯自相矛盾的思想是怎麼生成的呢?大概是由於不這麼想便「整代人也無法活下去」這種心理所構成的吧。羅大岡詩中總有某種出口存在,有時因為這個出口會差點吧整首詩破壞他也毫不介意,如在〈小樹在哭泣〉中,小樹因住在城市的環境而感到痛苦,大小樹木都滿身塵土。在這時候,詩人說:
老樹已經認命,沒話說。
小樹從鄉間移來不久,
哭嚷著
要離開城市,一天不多留。
詩人和我們都清楚,小樹只能永遠停在同樣的地方,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改變這個情形,樹的意象和人類的處境在這連起來了。但這時,詩人為整首詩平添了一條希望的尾巴:
我們日夜盼望社會主義城市實現園林化,
沒有噪音沒有污染,
到那時,
人和樹木都能健康地生活。
我們不妨把它當成一種很可愛很個性的東西來愛護著吧!就如另一位同樣可愛的詩人戴望舒一般:
有這些好東西都決不會消失,
因為一切好東西都永遠存在,
它們只是像冰一樣凝結,
而有一天會像花一樣重開。
戴望舒 〈偶成〉
在我們這個時代怕再找不到了吧。
最能給予詩的快感的來自1934年發表的〈夜〉。這位喜歡在詩中說故事的人原來亦有另一面,首兩句:
夢在無夢的夢中
知道跋涉的重量嗎
一種很超現實的感覺自然走了出來,你當是達利在寫詩吧。尤其是「古代的行腳僧人 一一閉目遠去」兩句,那種在夜空中行走的影像深深印在腦海裡。羅大岡的詩中常有關失去視覺的描寫,這首除了閉目的行腳僧,也有盲人眼中的大千世界,詩人可能覺得,在中國的日夜,還是閉起眼睛的人心看得清。
你現在滿桌子都是未看的文章,還不曾應答的來信;還有在案頭上自己還在構思、看來難以完成的小說開頭。因為改功課的關係,你以經羅大岡羅莫晨的看很多很多遍了。但我告訴你,現在你看的,還是一些評論羅大岡的文字。不過,我只是想告訴你,這個人的詩我喜歡和為何喜歡,這應該不會太令你倒胃口。
納京高(Nat King Cole) 曾在他的名曲 Fly me to the moon 中,半開玩笑的說,「poetry use many words, to said a sample thing.」(詩總用很多的話說很簡單的事情。) 不閱讀詩的人常說詩是「廢話」,怕就是這個原因。一隻手掌,一支花,一隻歸鳥也能成為詩。寫尋常物事的詩是否就是「廢話」呢?當我們日常每天過活,無法回避的每天面對雜誌、電視、廣告、電玩中相類的事物。我們會發覺我們會對身邊的事情無法作出情感上的反應。SARS那時候每天的新聞報導,南亞海嘨的畫面,每天也出現幾十遍的時候。當時的我變得麻木不仁起來,常對住那些發脹的屍體的畫面在家中吃飯上網。在這個時候,是什麼來令我的情感回復「新鮮」起來的呢?是文學,是詩。一首詩,一種洗刷的感覺,對我來說和打了五小時籃球後回家後整個沉在浴江中的感覺差不多,清新但還是疲勞。詩永遠無助於日常生活,但沒有詩的人便連生活是否在生活也感覺不到。
羅大岡的詩很多是詠物的。像〈新春第一燕〉、〈白天鵝〉、〈蘋果三題〉、〈草菊〉、〈野果〉、〈蝸牛之歌〉等。在這些詠物的詩歌中,作者把感情和故事放了進去,這是他的一個特點。在〈新春第一燕〉中詩人借第一燕意象來借喻新生事物的勇敢可貴,〈白天鵝〉中用白天鵝借喻有高貴人性品質的護士。〈蝸牛之歌〉以蝸牛喻工作等。這當然不能說是什麼特色,但這是可說是他個人詩歌的一種創作起點。
羅大岡的詩中總有一種屬於他那個時代的積極品質,一種經歷太多人為災劫而生成的對人類善良面的信賴,這種明顯自相矛盾的思想是怎麼生成的呢?大概是由於不這麼想便「整代人也無法活下去」這種心理所構成的吧。羅大岡詩中總有某種出口存在,有時因為這個出口會差點吧整首詩破壞他也毫不介意,如在〈小樹在哭泣〉中,小樹因住在城市的環境而感到痛苦,大小樹木都滿身塵土。在這時候,詩人說:
老樹已經認命,沒話說。
小樹從鄉間移來不久,
哭嚷著
要離開城市,一天不多留。
詩人和我們都清楚,小樹只能永遠停在同樣的地方,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改變這個情形,樹的意象和人類的處境在這連起來了。但這時,詩人為整首詩平添了一條希望的尾巴:
我們日夜盼望社會主義城市實現園林化,
沒有噪音沒有污染,
到那時,
人和樹木都能健康地生活。
我們不妨把它當成一種很可愛很個性的東西來愛護著吧!就如另一位同樣可愛的詩人戴望舒一般:
有這些好東西都決不會消失,
因為一切好東西都永遠存在,
它們只是像冰一樣凝結,
而有一天會像花一樣重開。
戴望舒 〈偶成〉
在我們這個時代怕再找不到了吧。
最能給予詩的快感的來自1934年發表的〈夜〉。這位喜歡在詩中說故事的人原來亦有另一面,首兩句:
夢在無夢的夢中
知道跋涉的重量嗎
一種很超現實的感覺自然走了出來,你當是達利在寫詩吧。尤其是「古代的行腳僧人 一一閉目遠去」兩句,那種在夜空中行走的影像深深印在腦海裡。羅大岡的詩中常有關失去視覺的描寫,這首除了閉目的行腳僧,也有盲人眼中的大千世界,詩人可能覺得,在中國的日夜,還是閉起眼睛的人心看得清。
0 Comments:
發佈留言
<< Home